【他山之石】国外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秘诀
时间:
2017-09-11 13:55
来源:
仁仁洁
分类:
在不少国家,“垃圾围城”已成为城市健康发展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难题,在世界范围内,如何处理垃圾也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相关数据,2016年,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达2亿吨,主要的处理方式是填埋,填埋处理比例约占垃圾总量的60%。但填埋又不可避免地造成二次污染,因此如何更“清洁”地处理垃圾,将垃圾处理纳入循环经济和再生资源体系中,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想通过垃圾处理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妨多多了解国外的垃圾处理方式。
一、国外的垃圾治理经验
这张图,它几乎完整地涵盖了垃圾处理的整个流程。城市垃圾属于上图中的最上端的"市政垃圾",需要通过统一的收集以便后续的分类和处理。
在垃圾运输的环节中,欧洲的国家除了采用一辆垃圾车搭乘一两名环卫人员的人工收集+汽车运输的方式外,还为一些市中心的垃圾集中堆放点配备了一套非常先进的真空运输管线,即在地下埋好垃圾运输管道,管道的出口直接连接垃圾场或垃圾分拣中心,而管道的入口则做成垃圾桶的形状,安放在市中心内。这样,一旦有路人向垃圾入口处投放垃圾,垃圾将通过真空产生的负压被抽送到分拣中心,省去了人工运输的环节,既卫生,也安全。
1、柏林的地下数字化垃圾回收站
柏林市中心的波茨坦广场地下垃圾回收场是德国在垃圾处理方面经验的典型案例。在波茨坦广场地下15米的地方,德国人设计了一个总面积5000平方米的物流与垃圾回收场。这个日均处理垃圾量超过8吨的垃圾场,仅有10名员工,除去3名行政人员,真正从事垃圾回收处理工作的员工仅7名,每年处理约3000吨垃圾。
自助丢弃还是上门回收的垃圾,在这里都实现了数字化管理。如果自助丢弃,客户可扫描分类垃圾桶编码、并称重,然后相关信息就会输入客户磁卡。如果上门回收,安装在垃圾桶上的传感器可以记录客户丢垃圾的信息,还可以将垃圾桶情况即时传送给中控室,这样工作人员会在第一时间将垃圾桶中已满的垃圾清走,不仅提高效率,还可以时刻保证垃圾桶的清洁。
2、北欧国家的城市生态减负方案
在以瑞典、挪威、芬兰和丹麦等为代表的北欧国家,用相当长时间探索出了较为成熟的以垃圾减量为政策目标的城市生态减负方案,不仅实现了高达97%的资源回收和焚烧供能比率,而且出现争相进口垃圾的“怪象”。
北欧国家垃圾减量的基本思路是垃圾分类、资源回收和焚烧转化三策并举的做法,实现回收极大化、废弃极小化、资源循环化。一是严格的垃圾分类政策。自20世纪90年代起,北欧国家普遍通过立法形式实施垃圾强制分类。二是公共服务的精细化。为了推行垃圾分类和回收,政府提供了全面的公共服务,包括向每个家庭发放“垃圾分类指南”、基础教育阶段的垃圾分类教育、在超市和小区门口设置相关垃圾收集设施,甚至居民可以电话预约回收队上门回收,从回收站的交换中心取回自己想要的物品,经济环保又便捷。三是利益分配的合理化。将经济激励的诱因与垃圾减量政策相结合。北欧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鼓励企业和市民进行资源循环利用。
目前北欧国家的垃圾进口生意非常兴旺——他们帮英国等国家处理垃圾,赚钱同时也赚能源。瑞典业界流行一句话:“4吨垃圾等于1吨石油”。如今,瑞典32家垃圾焚烧发电厂每年可满足该国2.45%的能源需求。
二、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必不可少
想要最有效地进行垃圾处理,严格且科学的垃圾分类政策是必不可少的。严格有序的垃圾分类并非一日之功。德国从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实行垃圾分类,且在推动垃圾分类方面既重立法也重执法,至今超过了40年,才达到目前的发展水平。北欧的垃圾分类教育,在公民教育中也是重要的一部分。严格按照垃圾分类相关规定丢弃生活垃圾是很多国家居民生活的必修课之一。
在日本,垃圾是分日清运,如周一、周二清运可燃烧垃圾,周三清运可回收垃圾,周四清运不可回收垃圾。居民需要在垃圾清运当天早晨8点前,把垃圾堆放到指定地,不能错过时间,否则就要等下周。如果要扔桌子、衣柜等大件垃圾,居民需要到便利店、超市等处购买一种处理券,把券贴到大件垃圾上,与垃圾清运部门沟通好,在指定日期搬运到指定地点。
在新西兰,当地政府向每户居民家发放了三个不同颜色的垃圾桶,一个用于装生活垃圾,一个装可回收垃圾,另一个装树枝、草叶等。环卫工人来收垃圾时,打开桶,一旦发现不按要求分类,会在桶上贴上提示纸条,待分类合格后才来收。
在新加坡,每个居民楼下都设有专门的分类垃圾桶,垃圾由专业公司回收。当地是不允许私人到垃圾桶里翻拣垃圾的。新加坡有一套相当严格的处罚规定,乱丢垃圾最少罚50新币,相当于250元人民币,高则可达上千元,甚至还可能被告上法庭。
其实,中外在垃圾处理技术上的差距并不那么大,但民众对从前端垃圾的产生和分类,到末端垃圾处理概念上的普及和观念上的调整,以及从业者在垃圾处理的过程中实施更为高效科学的管理,同时政府保证相应法律法规的完善和监察,如此集三方之合力,才能更好地解决目前中国环境问题。
上一页
上一页